>> 新網站

>> 新網站
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

» 網站簡介

本站為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 (English introduction)官方網站;本會結合電磁輻射受害者、自救會,以及關心電磁輻射公害之各界人士、非政府組織,合力推展相關防治及立法工作,盼以建立安全的電磁輻射環境。............................... 【信用卡捐款】............... 電磁輻射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述】............................... Introduction: The strenuous long way-a way to resis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hazard

» 【紀錄短片暨電磁輻射檢測服務】

「我家不要電磁輻射」紀錄短片 .................................. 【電磁輻射檢測服務】 服務目地: 為協助民眾了解家戶住宅電磁輻射存在情形,以及減少電磁輻射暴露危險,本會特進行家戶電磁輻射檢測服務。 使用儀器: TES-1393(0-300HZ 檢測極低頻)、TES-92 (50MHZ-3.5GHZ檢測射頻)。 服務內容: 檢測家戶電磁輻射情形,包括客廳臥室背景值及電器電信設備之電磁輻射,詳如檢測手冊 .....................................防射頻電磁波商品--請洽【綠農的家】

» 搜尋本站

» 訂閱本站

在此輸入您的E-mail

» .

.

» 環保鬥陣

» 網站流量

2007-01-31

手機致癌爭論三十年

2007年01月30日 11:31 李亞麗 李 寒 孫秀萍
英國有關部門即將開始一項最新研究,以明確長期使用手機是否會危害健康。據英國《泰晤士報》1月20日報道,這項研究預期歷時5年。目前,研究人員已經挑選了20多萬名志願者,其中有些人使用手機已達10年。研究人員之一勞裏•查裏斯表示,如果最終證明手機對人體有害,其影響將遠甚于當前的吸煙問題。“那可能會成為21世紀最值得關注的健康話題。”

美國最早提出手機危害論

科學界關於手機與健康關係的推測,最早始於30年前。

1977年,《紐約時報》記者勞德首次發表文章,提出使用手機可能會對大腦產生不良影響。由於當時使用手機的人很少,這篇文章很快就從人們的視線中淡出。1985年,美國科學家林恩推測,長期用手機可能會誘發腦瘤。他還建議,儘量只用手機接電話,而不要往外撥打。

1992年,美國出現了第一起指控手機引發腦瘤的訴訟案。美國佛羅裏達州的家庭主婦蘇珊控告美國NEC公司和CTE莫比奈特電話公司。1992年初,蘇珊被診斷患有腦瘤。她堅信,患病與長期使用手機密切相關。一時間,美國社會各界都在討論此案,甚至有人建議“沒有得出最後結論前,應停止使用手機”。此案也就此引發了社會對手機致癌的廣泛關注。

早期研究都主張手機有害

上世紀90年代後,各國紛紛開展了手機與癌症的相關研究,且大多主張“手機有害健康”。

英國是全世界手機持有量最大的國家之一。1995年,英國手機用戶已達到450萬人。同時,各種“手機危害健康”的報道也屢見報端。有研究人員稱,長時間使用手機可能會導致白血病、癌症、失憶、失眠、男性不育等。媒體的報道使得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關注手機與健康的關係。據1999年有關統計數據顯示,英國 40%的手機用戶非常關注手機安全問題。同年,英國衛生部責成國家放射防護局組建獨立專家組,專門研究手機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這是全球首次由政府出面領導的、最全面的研究。

2001年3月,德國科學家也表示,經常使用手機的人,眼部腫瘤發病率要比不常用者高出3倍;匈牙利科學家發現,經常攜帶和使用手機的男性,精子數量會減少30%之多。與此同時,中國、美國、日本等相關研究也相繼出爐,結果幾乎一邊倒:“使用手機對健康有害。”

不少研究為手機“伸冤”

進入21世紀以後,各國對“手機危害論”的關注,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即開始有科學家為手機“伸冤”。

2000年,英國科學家提出,沒有證據證明手機有害健康。但研究人員也承認,手機電磁輻射過強,可能會引起人體的某些生理反應。

2006年,英國和丹麥進行的兩項大規模研究,可謂給手機“平冤昭雪”。1月20日,英國利茲大學流行病學教授佩特西亞•麥克尼宣佈,一項涉及4000多名英國人的研究顯示,無論從使用年數,還是累計通話時間來看,使用手機都不會導致腦瘤。12月,丹麥范德比爾特大學公佈了有史以來涉及人數最多(42萬餘人)、研究時間最長(歷時10年)的一項研究,結果同樣是“無法證明有害”。

2007年1月24日的《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總務省聯合3大手機生產商,公佈了一項新的試驗結果,表明手機對人體無害,更不可能誘發癌症。日本總務省表示,希望這一研究能結束日本國內關於“手機危害健康”的爭論。據了解,這一研究始於2002年11月,隨後公佈的資料顯示,研究人員使用了高出正常電磁輻射10倍的量,但沒有發現任何不良反應。

我國也出現了“手機無害論”和“未知論”等主張。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輻射防護與核安全醫學所的尉可道研究員表示,目前,不少手機有害的結論都來自動物試驗,對人體有多大影響還是個未知數。

有些觀點得到一致認同

無論科學家持哪派觀點,他們基本都認同:手機接通瞬間,是輻射最強的時候,因此,在接通瞬間要將手機遠離頭部;打出電話的輻射強度比接進電話大,故而要儘量少打電話。

北京郵電大學環境電磁學研究所高攸剛教授建議:“有固定電話,最好不用手機,或儘快結束通話。信號不好時,應拉出天線。儘量使用分離耳機,減少手機與身體的接觸。”英國科學家建議,應嚴格控制手機信號轉接站的電磁輻射問題;16歲以下的青少年最好不要打手機,因為其腦組織纖維對電磁波的吸收率高於成人。

來源:生命時報
來源:中國經濟網綜合

以下共有 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極低頻電磁場::

::射頻電磁輻射::